【科技前沿】ChatGPT能取代人类吗?| 人类的终极问题

先做个广告:如需代注册帐号或代充值Chatgpt Plus会员,请添加站长客服微信:muhuanidc

ChatGPT的问世标志着大型语言模型的奔腾,它带给人们新鲜感的同时,也引发了恐慌与焦虑,这仿佛预示着人工智能取代人类时期的到来。人工智能的工作能力会不会可与人类相比?人类的创造力可以被替换吗?袁越在《人类的终极问题》中,以现代艺术家徐冰为对象,从艺术创新入手,分析了创造力的五个阶段,一窥创造的真理。


*文章节选自《人类的终极问题》(袁越 著 三联书店2019⑼)









徐冰(徐冰工作室提供)


人类的创造力是从哪里来的?创造力是人类区分于动物的最关键的特质,只要弄清楚创造力来自哪里,就可以够明白我们为何变成了今天的模样。关于创造力的讨论一定不能只限于科技,而把人文艺术拒之门外,由于创造力触及几近所有的领域,体现在平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当中。徐冰被认为是中国最具创造的现代艺术家,从他的故事里我们可以一窥创造的真理。

文 | 袁越


如果徐冰早生 20 年的话,一定会让美国心理学家米哈里·希斯赞特米哈伊(Mihaly Csikszentmihalyi)激动不已的。这位芝加哥大学心理学系前系主任被公认为创造力研究领域的鼻祖之一。于 1976 年撰写了一本名为《创意洞见》(TheCreative Vision) 的 书,提出了著名的“创造力五阶段说”。《天书》的创造进程和这套理论的契合度非常高,简直可以作为该理论的一个最好解释范本。

美国著名创造力研究者,心理学家米哈里·希斯赞特米哈耶

根据这套理论,创造进程的第一阶段是准备期,即通过知识积累和技能储备,为创造力的爆发做好准备。这一条很好理解,由于现代社会是一个高度专业化的社会,每个领域都已历太长时间的知识积累,任何人想要在任何领域做出创造性贡献,首先一定要把前人积累的基本知识和核心技能都尽数掌握,否则是不可能获得成功的。徐冰早年间学习美术的经历,特别是他在版画方面的知识积累,是《天书》创作的先决条件。另外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徐冰当时的职位,由于在版画创作方面小有成绩,他在《天书》出来之前就已在中国艺术圈有些名望了,这让他取得了在美术馆举行展览的机会,《天书》正是借助这个机会首次公之于众的。千万不要小视这一点,常人即便想出了这个创意,也很难取得大众的认可,这就是现今社会的现实。

从这个理论可以得出一个推论,那就是儿童是不具有创造力的。很多人对此有误解,以为孩子们的大脑像一张白纸,最有可能画出全新的图画,但实际上真实的创造力都是以知识为基础的,儿童在任何领域都缺少最基本的知识储备,偶尔冒出的小火花只能被视为一种有趣的小想法,不能称之为创造。

第二阶段是酝酿期,各种想法在创造者的潜意识里翻滚,但好的创意尚未出现在主观意识当中。希斯赞特米哈伊相信,所谓创新就是一种此前未曾出现过的神经连接方式,正是由于它区别寻常,所以这样的连接非常罕见,不会出现在常人的大脑中,即便出现了也会被大多数人的主观意识谢绝。所以这个酝酿期非常重要,只有在一片混乱当中,不寻常的连接才有可能被建立起来。

徐冰在中央美院教书期间听过的很多艺术讲座,读过的各种先锋艺术书籍,乃至他和朋友们组织的“侃协”,都可以被视为《天书》的酝酿期。这段经历让他开始思考艺术的本质,年轻的他找不到答案,这让他感到困惑乃至痛苦,但正是这样的潜心思考,为《天书》的出现做好了铺垫。

《天书》,徐冰

徐冰的另外一件重要作品《背后的故事》一样体现了酝酿期的重要性。从正面看,这件作品仿佛只是一幅镶嵌在橱窗里的中国山水画,所有细节栩栩如生,几可乱真。但如果观众绕到橱窗的背面,就会发现这幅画实际上是用一堆碎纸、麻丝和小木棍等杂物粘贴而成的,当背光打到这些杂物上去时,就会在正面的毛玻璃上构成一幅明暗相间的影象,这就相当于用光绘制了一幅中国山水画的复印版。

如此美好的创意究竟是怎样来的呢?徐冰对此也很好奇:“我自己也很想弄清楚灵感的来源,因而我开始记笔记,记录下我在产生某个想法的时候处于甚么样的状态,周围环境是怎样的,得到这个想法以后我的思惟又是怎样发展的,等等。记了一段时间后我发现,灵感的出现取决于头脑里对某个问题的关注度到底有多强。如果我在一段时间里一直在揣摩某件事情,灵感常常就会出现。如果没有这类思惟的紧张感,和思考问题的紧急度,灵感就不会来。

《背后的故事》系列作品是 2004 年徐冰受柏林美国研究院的约请,在柏林做为期两个月的在驻艺术家期间完成的。此行的终究目的是要在德国国家东亚博物馆完成一个个人作品展,徐冰前往该馆考察,发现博物馆展厅四周有很多现成的大玻璃展柜,徐冰决定利用这个特殊的空间做点甚么。为了寻找灵感,徐冰花了大量时间研究柏林的历史,发现这家博物馆在“二战”期间丢失了九成左右的藏品,大部份被转移到了苏联。“二战”结束后博物馆跟苏联有关方面交涉,试图要回这些藏品,却遭到了后者的谢绝。

《背后的故事:仿大痴山水图》,徐冰

在介绍完这些藏品的历史后,博物馆副馆长对徐冰说,这只是这些藏品在“二战”期间的遭受,在那之前它们肯定还有更多的故事不为人知。这句话给徐冰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正巧他第二天要坐飞机去另外一座城市,转机时他走过机场的办公区,无意间看到一株盆栽植物在毛玻璃上留下的影象,看上去很像中国画的晕染。就是在那一霎时,徐冰的头脑里出现了博物馆的那些巨大的玻璃柜,和那些丢失的东亚绘画,他立刻想到可以用毛玻璃投影的办法复原那些丢失的东亚绘画,灵感就是这么来的。

此事另外一个有趣的地方在于,这个做法只适用于东方绘画,由于西洋画是有固定焦点的,而东方绘画是散点透视的,只有这样才能在一大块平板毛玻璃上通过光影加以复原。这个案例再次说明了准备期的重要性,一个只熟悉西洋画的西方艺术家是很难想出这个点子的。

“灵感很多时候看起来是偶然的。如果博物馆的空间不是那样的,我就不会有这个想法。如果没有柏林的那段历史,我看到机场的毛玻璃也不会有那种反应。”徐冰对我说,“但是,正由于我当时一直高度专注地沉醉在这件事当中,再加上我对中国画非常熟习,因而当我在机场看到那片毛玻璃时,我头脑里所有和这个想法相关的知识储备才会在一瞬间被调动起来,终究产生了那个灵感。这就是我为何一直说,艺术一定是诚实的,一个艺术家的整体质量和个人修养肯定会彻彻底底地反应到他的创作当中去。

在这个故事里,徐冰在机场的灵光一现就是创造力的第三阶段,希斯赞特米哈伊称之为“洞悉”(insight)。也有人喜欢称之为“啊哈时刻”(aha moment)或“尤里卡时刻”(eureka moment),后者明显是指阿基米德在澡盆里想到称王冠的方法后光着身子冲出家门,一边跑一边高喊“Eureka Eureka ”(希腊语的意思是“我找到了”。)在很多人的心目中,这个时刻代表了创造力的某种神秘特质,恍如有如神助一般,可遇而不可求。但徐冰的例子告知我们,其实这个洞悉时刻其实不神秘,自有其内在规律可循。

大多数关于创造力的讨论都停止于洞悉时刻,但希斯赞特米哈伊认为事情还远未结束,创造的进程还需要两个阶段才能完结,这就是评价期和精心制作期。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两个阶段才是创造力的关键所在。

顾名思义,评价期就是对某个创意的好坏做出判断。希斯赞特米哈伊认为,任何人在任什么时候刻都可能想出一个新奇的点子,但在大多数时候,这些想法都是毫无价值的,乃至是毛病的,一个富有创意的人和普通人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他能迅速地对某个新奇的想法做出评价,判断出自己究竟是应当继续探究下去,或者赶快忘记它,另起炉灶。

这个能力对科学家来讲特别重要,由于科学研究耗时耗资,判断准了方向常常意味着成功了一半。比如,曾取得过诺贝尔奖的德国化学家曼弗里德·艾根(Manfred Eigen)宣称,他与缺少创造力的同事之间的区分就在于他能分辨出一个问题会不会可解,同事们不能,这就为他节省了大量时间,避免了许多毛病的尝试。

除创造者的自我评价以外,他人的评价也很重要,毕竟创造力的核心定义就是这个创意会不会有价值,这一点肯定不光是由创造者说了算的。科学面的创意好办一些,毕竟科学标准相对客观。举例来讲,有很多数学家和理论物理学家年少成名,一个重要缘由就在于这两门学科的评判标准是所有科学领域当中最客观的,几近没有模糊地带,年轻人不太会遭到学术权威的打压。相比之下,心理学家就很难年少成名,由于心理学是一门高度弥散的学科,评价标准带有较强的模糊性,绝大多数心理学家都需要笔耕不辍很多年,熬成该领域的权威后,他的创新理论才会被学界接受。

对艺术家来讲,公众评价就更重要了,由于艺术的评判标准远比任何一门科学都要模糊很多,很难用一套标准算法计算出来。比如,曾有位名叫哈罗德·科恩(Harold Cohen)的英国画家设计了一套电脑作画程序 ARRON由它创作的电脑画在泰特美术馆等多家艺术场馆展出过。很多不明真相的人把 ARRON 视为人工智能的杰出代表,但实际上 ARRON 并没有自我评价的能力,它作画的每个步骤都要由科恩来做出取舍,终究送展的作品也是由科恩挑的,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工智能。同理,很多人曾试图开发基于人工智能的写作程序,最后发现电脑最善于写诗,却写不了散文,缘由就在于人类习惯于浏览语义模糊的诗歌,对诗歌作品的评判标准要宽松很多,散文就不行了,所以致今没有任何一种写作软件能够写出漂亮的散文。

英国画家哈罗德·科恩设计的电脑作画程序ARRON正在画画

对人类艺术家来讲,如果从事的是针对普罗大众的商业艺术还好办,只要看票房或销量就好了,而像现代艺术这类相对小众的艺术情势就需要一点运气了。希斯赞特米哈伊曾采访过一名现代艺术家,发现他之所以突然变得很着名,完全是由于他在一次酒会上结识了一个有钱人,后者出大价钱买了一件他的作品,艺术市场立刻跟进,大幅度提高了他作品的售价,他就这样成功了。

徐冰没有这样的好运气,但他身上有三点特质非常醒目。第一,徐冰比较重视个人形象的塑造,比如他终年戴一副圆眼镜,这已成为他的个人商标,乃至他的工作室门外的铭牌上都不写文字,只用一个圆眼镜图标代替,这就让公众更容易记住他。第二,他对媒体的态度非常友好,尤伦斯个展期间有无数记者申请采访他,他尽量地接受,慎重地选择谢绝,这一点非常难得。第三,他很善于为自己的作品做总结,接受采访时常常会爆出金句,方便记者写出有深度的稿子。这三个特质使得徐冰在媒体圈的口碑极佳,这就让他的创意更容易被大众所接受。

最后,好的创意常常还需要经过精心制作才能完全地显现出来,任何一位写作者对这一点恐怕都不会陌生。徐冰自然也不例外,他的《天书》花了将近 年的时间才大功告成。正由于如此,这件作品的制作工艺可谓完善,为这个创意的成功提供了很大帮助。类似的案例还有很多,最著名的大概要算是《物种起源》了。达尔文很早就有了自然选择的想法,但他并没有立刻写篇论文发表出去,而是花了 20 年的时间不断完善这个创意,这才成绩了《物种起源》的精彩。此书出版后遭到了很多宗教界人士的攻击,但反对者从书里挑不出明显的硬伤,这一点是达尔文的进化论之所以取得成功的关键之一。

固然了,其实不是每一个人的每次创意都要经过这五个阶段。有些创意一旦想出来就等于成功了,不需要经过最后这个精心制作的阶段。还有一些创意没有经历过酝酿期就直接迎来了“尤里卡时刻”,或说创作者的准备期和酝酿期连在了一起。因尔后来有人将这一理论简化成了三个阶段,即知识储备、洞悉时刻和价值评估。

希斯赞特米哈伊本人则在“五阶段说”的基础上又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名为“创造力三要素”。在他看来,创造力是一个系统的特点,不是某个个体的性质。一个配得上“具有创造力”这个形容词的想法或产品一定是来自许多个创造力源头的协同效应,而不只是出自某个人的灵光一现。因此,创造力一定是来自构成系统的三要素之间的互动,即包括符号规则的文化、给某个领域带来创新的人,和该领域中被认可、能证实创新的专家。大部份普通人只对第二个要素感兴趣,比如媒体常常把徐冰描绘成一个千载难逢的绝世天才,由于这么做能够满足人类对英雄故事的远古偏好。但对研究者来讲,一定要把这三个要素放在一起加以考量,否则是没法理解创造力的来源问题的。比如在徐冰的故事里,如果没有 20 世纪 80 年代中国的那种文化氛围,和现代艺术的独特运作方式,像徐冰这样的艺术家是很难出现的,更不用说获得今天的成功了。 


文章来源:三联生活周刊,转载旨在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免责声明:自媒体综合提供的内容均源自自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并获许可。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环球物理立场。

环球物理

ID:huanqiuwuli

环球物理,以物理学习为主题,以传播物理文化为己任。专业于物理,致力于物理!以激起学习者学习物理的兴趣为目标,分享物理的智慧,学会用物理思惟去思考问题,为大家展现一个有趣,丰富多彩的,奇异的物理。

投稿请联系 14511055@qq.com


TikTok千粉号购买平台:https://tiktokusername.com/

ChatGPT相关资讯

ChatGPT热门资讯

X

截屏,微信识别二维码

微信号:muhuanidc

(点击微信号复制,添加好友)

打开微信

微信号已复制,请打开微信添加咨询详情!